Nature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转型
前言
/
中国渴望增加医疗技术的生产,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分析师们讨论了相关政策的影响。
中国希望使用和制造更多自己的医疗设备
20世纪90年代初,伊丽莎白·施塔丁格(Elisabeth Staudinger)在南京大学读汉学,“对中国人的医疗保健有一种好奇心”。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她甚至冒险到中国西南角2000多公里的云南进行调研。当时,该省的部分地区非常偏僻,需要医疗照顾的人通常不得不等待一个星期才能得到接待。
“到今天为止,你在全国各地都拥有非常合理的医院和医疗基础设施",并且实施了接近全民医保,施塔丁格说,她现在是德国厄兰根市的全球医疗技术公司西门子医疗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她说:“现在的情况比过去要好得多。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人口约14亿,其中五分之一超过60岁。位于柏林的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院(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分析师刘杰伦(Jeroen Groenewegen-Lau)说,新兴的中产阶级以及伴随而来的与富裕相关的医疗条件的上升,如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意味着中国除了接受治疗之外,还接受了预防性护理。但他说,这意味着向昂贵的治疗和技术开放市场。
MERICS的分析师亚历山大·布朗(Alexander Brown)说,中国政府意识到这些成本,在大约10年前就开始了生产和使用更多本国制造的医疗设备的运动。特别是,重点一直放在诸如X光扫描仪等高端设备上,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及早发现疾病。这一努力在2021年进一步加强,希望削减成本,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变化的保健需求,同时通过减少进口促进创新和加强国家安全。
这一战略既影响到中国的医疗设备行业,也影响到整个医疗技术行业。医疗技术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检测、收集和上传数据的设备。中国的医院已接到指示,在可能的情况下采购国内生产的产品,国内外的制造商也改变了它们的经营方式和重点。在有数据可查的最近一年,即2021年,中国占医疗设备市场份额的20%,仅次于美国。
积聚动力
中国政府以各种方式推行“本国制造,本国购买”的战略:建设专门的创新园区、对国内医疗技术公司提供补贴和研究资金,以及为公立医院进行集中的批量化采购。
“但从技术上讲,只有一项关于中国产品采购的规定是明确的,”全球公司L.E.K咨询公司驻上海的执行合伙人陈海伦(Helen Chen)说。202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财政部发布了第551号命令,其中包括315项产品清单。其中大约一半是医疗设备,如眼科透镜和医疗激光器,其余包括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中使用的设备,如地面雷达。要采购此类物品的国有企业必须确保设备由国内制造的25-100%的零部件制成。
陈说,第551号命令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这就是说,总体而言,中国正在努力在其医疗保健产品中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就在该命令发布一个月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一项五年计划,旨在推动6家或更多的中国公司进入全球前50家医疗设备公司,而这一数字高于2021年前100家公司的4家。然而,中国对医疗设备行业的雄心壮志可以追溯到更远--2010年,除了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物联网之外,医疗设备被确定为20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中央政府开始制定该部门的五年计划。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原因,宣布:“必须加快高端医疗设备的本土化,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生产高价值成像、诊断和治疗设备(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超声波和透析仪,以及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等产品的关键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因为在此之前,医疗生产一直主要集中在生产注射器、手套、纱布和其他低档一次性物品(见图)。
资料来源:亚历山大·布朗/MERICS公司。
但对于像陈海伦这样的行业观察家来说,真正的游戏改变者发生在2015年,当时政府宣布了《2025年中国制造》(MIC2025)的计划。该战略计划大胆地宣布,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包括机器人、电动汽车和医疗设备在内的10个行业的全球制造强国。中国希望通过提高本国在研发、设计和采购关键部件方面的工业能力,以及将装配流程转移到国内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众多目标中,MIC2025要求到2025年在国内生产70%的中高端医疗设备,到2030年将增加到95%。
距离第一个最后期限只有一年了,布朗说:“我认为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于新能源汽车,他们还没有达到他们所希望的水平。”
“但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努力——中国一直在向这个行业投入大量资金。我认为这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设备高度专业化的性质有关。”布朗补充道,“尽管如此,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建设本国工业能力方面影响最大。”
这是一个经过考验的方法。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在制药、太阳能电池板和机床等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决策者首先认同的是他们认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很重要的部门和技术。政府随后启动政策,培育能够挑战全球企业的国内产业(参见 go.nature.com/49rlyhv )。
中国对医疗设备产业的雄心壮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MIC2025后出现了大量的政策和财政举措,以促进本国医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以2022年4月为例,安徽省、湖北省和山西省政府要求各医院将医疗和测试设备的使用限制在国内生产的范围内。
中国政府还开始提供诸如降低租金等激励措施,以吸引企业搬迁或在四个医疗设备工业区设立办事处——包括北京在内的渤海经济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区;由广东、深圳和少数其他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包括武汉、成都和重庆在内的中国中部地区。MERICS对上海、深圳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2家医疗科技公司进行的分析显示,这也增加了研发投资的税收优惠:从2017年的人民币17亿元(2.36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人民币114亿元(参见go.nature.com/3urvdkn )。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始大规模生产其自主开发的磁共振成像仪。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爆发之初,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向包括武汉、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医院提供了100多台国产CT扫描仪和X光机。
2019年,中国最大的医疗技术公司之一上海微创医疗(MicroPort)公司报告说,外科医生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成功的手术--前列腺切除术,它使用腹腔镜机器人图迈完成。这种四臂的图迈机器人可以在身体狭窄的空间做复杂的手术,比如尿道重建。它甚至可以远程操作。
巨大的发展趋势
根据德勤咨询公司2021年的分析(参见 go.nature.com/3uyujzw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收入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翻了一番多,持续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自MIC2025启动以来年增长率约为20%。
一些部门甚至开始扭转贸易的潮流。例如,心脏起搏器制造商的全球出口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增长了110%。与此同时,外国竞争对手对中国的起搏器销售仅增长了2%。
总体而言,在过去十年中,生产高端设备的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上升到30%。然而,印度海德拉巴环球数据咨询公司的分析师罗希特·阿南德(Rohit Anand)表示,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如西门子、通用电气医疗和美敦力,继续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说,这种市场份额的差异归结为“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率的巨大差异”。
部分高端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现在已实现在中国制造。
布朗观察到,医疗设备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小众产品,而中国企业也在努力获得自己的立足点。他以医学机器人技术为例补充道:“中国没有大的市场,因为它们非常昂贵。普通的中国客户支付不起这笔费用,那些有能力的人可能会选择一家领先的美国公司,而不是一些缺乏经验的中国公司。”
然而,医务人员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由L.E.K咨询公司进行的2020年中国医院工作人员调查发现,仅3%的人“尽可能使用中国材料”。在一年后的后续调查中,在第551号命令发布之后,大约30%的人说他们总是使用中国材料(参见go.nature.com/3iba26v)。
德勤咨询公司在上海的分析师艾伦•麦克查尔斯(Alan MacCharles)说,通常情况下,这一决定是出于实际情况。“你可能有两到三个选择,医生可能会说:‘西方的设备稍好一点,但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没有接受过这个系统的培训,所以我对中国的品牌更为熟练。”
由于新的采购条例,许多国际制造商选择在中国建立本地业务。一些与当地公司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如北京国药控股成像公司与美国通用医疗公司之间的合资企业,又如上海电气公司与西门子公司之间的合资企业。
一些著名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厂。日本神户市的希森美康集团(Sysmex)现在在山东组装血液和尿液检测设备。同样,荷兰飞利浦公司在中国生产了一些高端扫描仪,如EPIQ精英超声波系列,其中包括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心血管机器。2020年,飞利浦公司推出了在中国制造的“因吉尼亚雄心”核磁共振成像(MRI),其扫描次数减少了50%。这是第一个没有氦气的磁共振成像,这种氦气是一种供应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
在去年五月的国际贸易展览会上,通用电气医疗公司展示了23台医疗设备,其中18台是在中国制造和开发的。其中一个亮点是超高端革命性CT扫描仪,根据通用电气医疗公司的说法,它拥有“在任何心率和节律条件下”进行一次冠状动脉检查的能力。该公司于2020开始在北京工厂生产这种扫描仪。在该公司向世界各地客户运送的CT设备中,70%是在该工厂生产的。
在中国启动制造业的决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为高端设备建造这些工厂的成本很高,”麦克查尔斯说。“你可能会遇到当地供应链和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获得完全认证,基本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你无法生产任何东西。”
中国医疗设备公司在北京的创始人格雷斯·福·帕尔玛(Grace Fu Palma)表示,鉴于中美两国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关系,美国企业尤其面临着挑战。该公司为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提供管理和商务咨询。“政治形势显然对外国公司的进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施塔丁格说,尽管消费者从当地公司购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仍然是西门子的优先发展地,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经营超过30年并在该国拥有6个研发中心。她说:“监管条例有时被认为是他们想让外国公司离开中国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经历的。”
“只要你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支持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高质量的医疗体系方向的一部分,”施塔丁格说,“你会感到非常受欢迎。”
▼参考资料
Ong S. China's medical-device industry gets a makeover. Nature. 2024 Mar;627(8004):S29-S31. doi: 10.1038/d41586-024-00823-0.
注:本文作者Sandy Ong是位于新加坡的一位独立科学记者。
*本文仅分享医疗科技前沿进展,不代表平台利益。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译 | 李升伟
排版 | 徐嘉阳
来源 | Nature
审核 | 医工学人